德國狼牌內窺鏡:我國的鼻內窺鏡外科創立于80年代,初期主要應用于鼻部疾病的診斷工作。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鼻科學者堅定地“走出去、請進來”。在充分引進消化的基礎上,結合各自學科發展的特色,終于實現了高水平“嫁接”,使鼻內窺鏡手術這株耳鼻咽喉一頭頸外科領域的新苗,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和結果。進入90年代,鼻內窺鏡手術相關技術和療效分析的文章相繼問世。許庚和韓德民將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應用于鼻竇手術獲得成功,并對手術的適應證等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
1993年4月,韓德民等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舉辦了我國首次鼻內窺鏡外科技術學習班,并得以延續。截止至2000年5月共舉辦近20期,培訓學員1500余名。1995年5月,在天津召開了我國第一屆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專題研討會。在肯定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部分已掌握較嫻熟的手術技巧的學者,開始系統地思考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相關基礎理論及其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的應用。同年,許庚編著的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專著《內窺鏡鼻竇外科學》出版。
1997年11月在海口召開的全國鼻科學術會議上,在人選會議的286篇論文中,與鼻內窺鏡手術直接相關的有80余篇。這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鼻內窺鏡手術技術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并蓬勃發展的現狀。更令人鼓舞的是,伴隨著臨床手術技術的改進,鼻科的基礎研究也得到了國內同道們的重視,二者相輔相成,極大地推動了鼻科的整體發展。
1995年,全國20余位鼻科學者匯集廣州,制訂我國第一部慢性鼻竇炎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定標準,即所謂“廣州標準”。1997年,在海口全國鼻科會議上,在上述“標準”基礎上,經與會者充分討論,修訂,形成“海口標準”,并于1998年 6月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正式公布。這標志著我國的鼻內窺鏡相關領域的研究向系統化和正規化的方向邁進,也是對世界鼻科學發展的貢獻。近年來,與臨床醫學發展相適應的鼻內窺鏡外科技術、電視攝錄系統以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作為現代檢查方法的代表被廣泛應用在耳鼻咽喉科日常臨床工作中,為鼻科診斷技術100 多年的發展進程,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當我們談到鼻內窺鏡的應用范圍時,首先應充分意識到其作為臨床醫師重要的輔助工具,在疾病的診斷、藥物治療的效果和術后護理等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在鼻內窺鏡手術技術的臨床應用及相關課題的研究中,應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從國外近30年的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發展軌跡中,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在我們己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具有中國特色的鼻內窺鏡外科事業已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