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療技術中,德國狼牌內窺鏡獲得人體內部器官影象可視化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傳統的x線照相技術已有很長的歷史,至今仍在供診斷的醫用圖象中占有主要地位.自1895 年倫琴發現x線之后,首先它被應用于醫療臨床診斷,同時生產出x線設備.許多年來,隨著基礎科學,各項技術科學和各種工業的迅速發展,x線臨床診斷學的提高,醫用x線設備日益創新,目前廣泛應用于醫學診斷的x線機,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機電產品,而是包括機電、光電、影象增強、電視與錄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各學科的綜合性技術的集成。
磁共振MRI成象技術是1972年X線CT問世以來,以計算機重構圖象為基礎的各種成象技術,電子技術和超導技術飛速發展而出現的一項重要的新興診斷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由于它在提供組織化學信息方面的潛在能力以及對人體沒有因放射性引起的電離損害等優點,已成為當前眾所矚目的醫用圖象方法。
在1949年美國學者BLCCK和Purcell首次發現了在外加磁場作用下,正在旋進的某些原子核(例如氮原子的原子核)就會發出一定頻率的無線電波。同時施加適當的射頻電波.從與主磁場方向上,對旋進的原子核進行激勵,可以使旋進的角度增大,在激勵電波被截斷后,原子核又會逐漸恢復到原來的位里,并發射與激勵波頗率相同的射頻信號,研究者把這一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現象.這個發現獲得了 1952年諾貝爾物理獎。
原子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所組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最簡單的H核就是質子。電子、質子、中子等都有自旋的特性.其自旋相當于在自旋軸周圍有流動的電流,于是便產生一個小小的磁場.電子、質子,因為帶有電荷.伴隨著自旋,就相當電荷在線圈中的流動.所以產生磁場.這個磁場可用磁矩來描述。中子雖不帶電,但也有磁矩。我們知道質子和中子都有磁矩,其大小和自旋成正比,比例系數叫做旋磁比,原子核整體的自旋和磁矩,由其組成質子和中子的情況來決定。在物質中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都是偶數的核,則核自旋和磁矩都彼此抵消了,因此只有質子和中子數為奇數的原子核才其備自旋以及產生一個小磁場的能力(即有磁矩)。例如,人體細胞中含有的‘H, "C,10F, nNa 和13p等元素,其中氮原子在人體內含量最多,它的磁共振能力也最強.因此目前它是人體磁共振成象的重點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