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到質量管理時,有人說管理是一種工具,但如果僅滿足于工具,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德國狼牌內窺鏡誰都可以使用,但管理則不同。要根據管理對象的背景,如文化、行為、習慣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有人稱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有值得討論之處,因為科學是必須有可重復性的,按照理想目標設計,能夠實現的才稱為科學,而管理則很難如此,含有許多難測的因素,因此不能籠統的稱為科學。實際上它更是一種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涉及廣博的知識,絕不是學會了幾個管理學的名詞,制訂了一個程序就能實現管理的目的。近年來,學習運用國外醫院或企業質量管理方法的實踐就值得我們思考。實踐證明西方國家許多管理方法理念在我國醫院管理中應用,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視了我國醫院的實際,許多人僅滿足工具的理念的層面,尚沒有把理念變成措施和方法,所以收效不大。
質量是一個總和性的、難以評價的目標,一是缺乏固定的標準,因為它需要患者及家屬的滿意,這就十分困難,因為每個人對滿意的感受是不同的,醫務人員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所以要使每個人都滿意實在不容易,因為醫務人員也是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人.二是醫療質量涉及很多因素,現代醫院要完成一項很小的醫療活動,都需要動員全院各系統的參與,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梗阻、不及時,不但會影響到醫療的效果,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滿意度。三是疾病本身是復雜的,但是患者對其復雜性并沒有醫生、護士了解得那么清楚,稍微解釋得不到位,或者解釋了,但病人沒能理解,仍然會出現不滿意。所以,滿意與不滿意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由此可見,抓質量究竟從什么地方人手?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要使病人滿意,又要及時便捷,又要廉價安全,就廉價而言本身就有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美價廉是很難兩全的,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所以一定要要求每個患者都滿意,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就醫患雙方而言,理解和寬容也許更有價值。就管理者而言,樹立較強的質量意識,抓住質量管理中的要素,盡量地把風險降到最低,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就可以說盡到了管理者的責任與義務。作者認為,在質量管理中,只要把質量的核心與本質弄清楚,抓住質量建設中的主要矛盾,也就可以了。
近幾年來,我國醫院質量管理經歷了漫長的路程,許多院長、醫院管理者期盼有一個可以醫治質量的良方,期望有一個方法能夠在醫院應用后就能解決所有的質量問題,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天真的、不可能的,有些人聽到一個新的方法就想在自己醫院應用,結果并沒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于是便四處取經求方,實際上是沒有從質量的本質人手,去理解質量的內涵和特點。可以肯定地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質量管理中的所有間題。因為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由許多細小環節組成的多因素都起作用的聯合體.就管理者而言,只要抓住質量建設中的主要矛盾,抓住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方向盤。